新闻中心
青衿染墨承师志 教坛传薪续华章︱吴一文开讲“民大记忆·校长讲校史”解码校史中的红色基因
11月11日晚,校长、亲朋棋牌副书记吴一文教授以《青衿染墨承师志 教坛传薪续华章——我与安毅夫老校长跨越时空的对话》为题,在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,开启“民大记忆·校长讲校史”首讲。亲朋棋牌副书记杨楠主持活动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、各学院主要负责人、2025年新进教师及新生代表共240余人齐聚一堂,共同追溯民大精神之源,解锁红色校史的育人密码。
会议现场一
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启航的交汇点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教育强国蓝图,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吹响奋进号角,全校上下一心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,学校推出“民大记忆”校史文化系列宣讲,旨在团结师生、凝聚力量,共同书写属于贵州民族大学的辉煌新篇。
吴一文满怀深情回顾了安毅夫老校长为自己上的两堂“思政课”的情况——1988年开学典礼上,安毅夫老校长的“开学第一课”;1999年作为贵州日报记者,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专访安毅夫老校长。
吴一文宣讲
在分享中,吴一文以这两次“思政课”为线索,从血脉里的民族大义、觉醒时代的家国情怀、烽火锤炼的信仰初心、苦难砥砺的忠诚坚贞、重建贵州民院的“第二人生”等五个方面,与大家一起回顾了安毅夫老校长赤诚报国、矢志不渝的一生。吴一文结合自身求学时的经历和所见所闻,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初,学校全面重建时期,在学亲朋棋牌的坚强领导下,老校长他们那代人带领全校师生,上下一心,公心立校、匠心育人,广纳人才、凝聚力量,立梁架柱、搭建学科架构,夯石成基、建设新校区,十年中实现“荒山变楼宇、秃岭成绿洲、废墟变殿堂”的蜕变,书写了民大校史上艰苦创业的教育传奇。
吴一文在讲述中说,安老作为一位民院人,他“生生死死爱着民院”的精神,是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宣言,也是贵州民族大学精神底色的深情诠释。这种忠诚,源于他在地下斗争中淬炼的信仰坚定,更源于他历经二十年苦难仍坚守教育初心的精神品格。
吴一文强调,安老和他之前的徐运北、朱煜如、杨汉先等奠基者们,以及建校74年来的每一位民大人,共同构筑了民大精神的三个维度:一是历经星火淬炼的忠诚与坚定,是贵州民族大学红色基因的生动注脚,丰厚了民大红色基因的深厚底蕴;二是献身民族高等教育事业、服务国家民族工作的家国情怀,浇灌了民大人的精神土壤,使一代一代民大人始终将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作为天然使命;三是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使命,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,形成了"三元融合"的育人圭臬,将人文素养之光、科学精神之魂与家国民族之情熔铸于民大人血脉,为学校发展奠定了精神根基。
杨楠主持宣讲报告会
杨楠在总结中指出,安老的故事,是信仰与奉献的史诗,吴一文校长的分享是民大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。她呼吁全体师生以先辈为楷模,将感动化为行动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民大精神,把爱校荣校热情融入到日常,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实践中展现民大新风采。
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点燃了民大精神传承的又一束星火。现场师生反响热烈,热情高涨。以此次首讲为序章,各学院将陆续展开“民大记忆·院长讲院史”活动,持续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,推动校史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实。
文字:融媒体工作站孟雨 高宇洁
图片:融媒体工作站 熊沙沙 吴丹丹
一审:潘小露
二审:文渊
三审:唐懈
【关闭】


